videobanner
湖南省渠江薄片茶业股份公司
公司是集茶叶科研、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

Tea company is the colle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, cultivation, processing, and sales in one of the joint-stock enterprises.

MORE +
“传承、创新、优质、健康”
加工厂区占地面积13600平方米,年加工能力1200吨,茶园面积120公顷

Processing factory covers an area of 13600 square meters, the annual processing capacity of 1200 tons, tea garden covers an area of 120 hectares.

MORE +
潭邵之间有渠江,中有茶……其色如铁
承载着千年的茶文化,延续着文明古国的传承

Bearing the weight of the tea culture of one thousand years,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of civilization

MORE +
scroll down
图片名称

渠江薄片

“渠江薄片”赋予岁月的温情,围桌而坐,握杯把盏,叙说着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
图片名称

生产工艺

工艺流程全自动化,严格遵循标准化、数据化、自动化要求,全面确保产品质量。

图片名称

根植于山区万千茶农

茶园8000余亩,藏身于新化雪峰山脉的森林峡谷之中,常年云雾缭绕,气候适宜。

图片名称

特殊的地理环境

造就“渠江薄片”高品质的资源禀赋,奠定了“渠江薄片”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ABOUT US

湖南省渠江薄片茶业股份公司

湖南省渠江薄片茶业股份公司是集茶叶科研、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,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。2016年通过ISO9001、HACCP认证,2017年通过欧盟及美国有机茶认证,2018年成为国际公平贸易组织成员,是湖南省质量信用AAA级企业;2019年通过了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的诚信企业认证,中共娄底市委、娄底市人民政府授予公司优秀民营企业称号。到2021年底,拥有资产5000万元,加工厂区占地面积13600平方米,年加工能力1200吨,茶园面积120公顷。拥有国家发明专利6项,实用新型专利8项。

VIEW MORE +

视频标题

渠江金典·名匠系列黑茶精选 800~1500米的高山雨前茶为原料,是由一芽一叶、一芽二叶的嫩叶制成的特级黑茶,叶质肥软,内含物质丰富。鲜叶嫩,精品难成,非制茶经验成熟的工匠不能驾驭。故,此系列产品由茶龄40余年的首席制茶师新笔操刀,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产品,经过多次发酵,成就茶品的陈醇甘润质感。渠江金典·名匠·原叶薄片,完整原叶,多汁浓醇。


渠江金典·名匠系列黑茶精选 800~1500米的高山雨前茶为原料,是由一芽一叶、一芽二叶的嫩叶制成的特级黑茶,叶质肥软,内含物质丰富。鲜叶嫩,精品难成,非制茶经验成熟的工匠不能驾驭。故,此系列产品由茶龄40余年的首席制茶师新笔操刀,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产品,经过多次发酵,成就茶品的陈醇甘润质感。渠江金典·名匠·湖红薄片,甜香馥郁,入口顺滑,回甘持久;红茶精制,甘甜怡人。


渠江金典·名匠系列黑茶精选 800~1500米的高山雨前茶为原料,是由一芽一叶、一芽二叶的嫩叶制成的特级黑茶,叶质肥软,内含物质丰富。鲜叶嫩,精品难成,非制茶经验成熟的工匠不能驾驭。故,此系列产品由茶龄40余年的首席制茶师新笔操刀,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产品,经过多次发酵,成就茶品的陈醇甘润质感。渠江金典·名匠·金花薄片,此产品攻克轻量、无梗、嫩料不可发花的技术难点,在传统的薄片茶上成功催生出益生菌,当益生菌随茶进入到人体,将成为健康卫士调整身心;金花璀璨,菌香迷人。


毛文锡《茶谱》载:“潭邵之间有渠江,中有茶……其色如铁,芳香异常,烹之无滓也。”奉家族谱典籍中又载:“奉氏秘方,渠江薄片,一斤换米十升。”足见其珍贵。渠江金典·传承系列黑茶,传承古老秘方,精选 800~100米高山有机鲜叶,特级黑毛茶经过两年存放后精制,三分舍七分留严格捡剔,去除粗、青、涩味,转化为顺滑绵柔、汤色红亮的优良性状。渠江金典·传承·天时采用清明谷雨时节,一芽一叶、一芽二叶特级生态鲜叶,经30余工序古法纯料精制,茶香浓郁、汤色红亮、入口醇顺、回甘生津。


毛文锡《茶谱》载:“潭邵之间有渠江,中有茶……其色如铁,芳香异常,烹之无滓也。”奉家族谱典籍中又载:“奉氏秘方,渠江薄片,一斤换米十升。”足见其珍贵。渠江金典·传承系列黑茶,传承古老秘方,精选 800~100米高山有机鲜叶,特级黑毛茶经过两年存放后精制,三分舍七分留严格捡剔,去除粗、青、涩味,转化为顺滑绵柔、汤色红亮的优良性状。渠江金典·传承·地利采用谷雨立夏时节,一芽一叶、一芽二叶一级优质鲜叶知道而成,汤色红浓,入口醇厚、持久耐泡。


毛文锡《茶谱》载:“潭邵之间有渠江,中有茶……其色如铁,芳香异常,烹之无滓也。”奉家族谱典籍中又载:“奉氏秘方,渠江薄片,一斤换米十升。”足见其珍贵。渠江金典·传承系列黑茶,传承古老秘方,精选 800~100米高山有机鲜叶,特级黑毛茶经过两年存放后精制,三分舍七分留严格捡剔,去除粗、青、涩味,转化为顺滑绵柔、汤色红亮的优良性状。渠江金典·传承·人和采用立夏小满时节,一芽一叶、一芽二叶一级优质鲜叶制成,口感醇和、叶底柔韧、余香持久。


我们打造茶与健康的时尚新生活,实行线上线下体验式经营,让广大消费者都能感受到“渠江薄片”的魅力,体会健康茶生活的美好!

茶
与
健
康

NEWS CENTER

新闻中心

千年安化黑茶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茶叶到“渠江薄片”

2022/10/28

史实证明,安化黑茶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,开创了中国黑茶的先河。 20世纪70年代挖掘的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迹,这座2000多年前的西汉墓葬中,出土了一具完整女尸和令人难以想象的大量珍贵文物。2016年6月,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。马王堆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,其中一件并不显眼的用竹箱包装的茶叶,成为与黑茶产业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见证。 1987年《茶叶通讯》杂志发表文章,马王堆汉墓中一竹箱所装黑色颗粒状物品通过切片分析,被确认为茶叶。 有专家研究提出,这一箱西汉的神秘茶叶可能是安化黑茶的原形。理由如下: 一是安化历朝历代都是宫廷贡茶的原产地,达官显贵不但在生要喝安化黑茶,死了也要用安化黑茶陪葬。 二是安化属于马王堆汉墓主人地域的管辖范围,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。 三是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艺,采用松木烘焙干燥,具有气味芳香、杀菌防腐的功能,可以长久保存,符合陪葬品的要求。 四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叶用竹篾箱包装,是安化黑茶历史上明显的包装特征。 五是安化黑茶无论从水路还是从陆路都可以随时运往长沙。 所以,有充足的理由说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叶应为安化黑茶。安化的产茶历史由此可上溯到2300多年前的西汉,至于以前到何时,尚无从考证。 从文字记载来看,渠江薄片在历史上享誉千年之久,早见诸文字记载是唐宣宗大中十年(856年),杨晔《膳夫经手录》中有“渠江薄片由油苦硬”的记载,这与安化自古使用松柴火烘焙而使茶呈黑褐油润的特点相吻合。 之后在五代十国时期,后蜀明德二年(935年),毛锡文《茶谱》记载:“潭邵之间有渠江,中有茶……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,烹之无滓也。”又载:“渠江薄片,一斤八十枚。”“一斤八十枚”说明体积较小,可能与早期的金属铁币相似,应属早期的紧压制茶。 再后来,吴淑在《茶赋》中记述到“夫其涤烦疗渴,换骨转身,茶奔之利,其功若神,则渠江薄片,西山白露,云垂绿柳,香浮碧乳。”可见,渠江薄片在宋时已被列为茶苑中的名品。 时至今日,陈宗懋主编的《中国茶经》、施海根主编的《中国名茶图谱》、阮浩耕主编的《中国名茶品鉴》都对渠江薄片做了记载与介绍。这些记载,都一脉相承地说明,安化黑茶的加工制作至少有上千年历史。 本文选自《一小时读懂安化黑茶》,安化黑茶杂志社编著,蒋跃登、李朴云主编。由红网安化黑茶频道综合。


行业动态

真诚欢迎全国种业界同仁及各位朋友光临指导